学工动态

社会实践:苦承竹艺五十载,精编细琢筑匠心

发布时间:2018-07-14  来源:   作者:文/常纪超 摄/沈漩漩  责编:人文艺术付智强  

校园新闻网讯 为响应宁波市鼓励高校开展非遗保护活动的号召,“一人一艺一传奇”社会暑期实践团队陆续开展了手艺人采访活动,听寻手艺人故事,传承手艺,传递匠心。7月1日,宁波天气烈日灼灼,但丝毫挡不住团队成员赴鄞州非遗馆采访竹编艺人的热情,第一段采访之旅由此展开。

1:团队成员正在进行记录

成员们首先走进钱文芳老人的工作室,一方桌椅一些竹篾材料,还有各种竹编制成品非遗馆一间屋子的小小的角落便构成了钱文芳老人广袤的竹编创作天地。天上飞的,地上走的,只要你能看到的东西,都能给你用竹子编出来。老匠人满满的底气,正是源于几十年技艺的磨练与沉淀。钱文芳说,自己因家庭及环境原因14岁便辍学跟随村里艺人学习竹编制作,不过当时都以制作竹编农具或生活用品为主,产品用去售卖以满足生活所需。但在她看来,竹编的魅力绝不仅限于此,嫁人以后,他便与自己的丈夫开始了在竹编领域的大胆探索。在多家工艺竹编厂担任过设计师、多所学校担任手工课艺术指导的夫妻二人,不断尝试着对传统竹编工艺的创新,最终淬炼出独具特色的鄞州本土竹编。

2:钱文芳的作品展

蚕匾、花瓶、灯罩、竹篮……陈设在非遗馆中的各色竹器看得人眼花缭乱。容器底部,复杂的锁纹、城墙纹以及文字,泛着不同于竹篾本色的黛色,让人感叹其匠心之独到。除了传统的剖篾、刮青、编织等工序外,竹编选材也有很多讲究,宁波东山毛竹是其制作主要原料,一般选取3年左右竹龄为宜……”钱文芳说,这些精致的灯罩都取材于纯天然的毛竹,砍、削、编、黏、染都有特定的要求,这样做出来的产品既美观又符合环保要求。

3:钱文芳正在编织

如今,非遗保护提上日程,钱文芳夫妇怀揣着这门独到的手艺,还曾受邀去姜山中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等学校传授竹编手艺,手把手地教着学生们体验竹编技艺,诠释着平凡山里竹子的别样人生。但作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项目的传承人之一,老人牵挂着这门古老技艺的未来。过去有很多竹编艺人的身影,如今真正愿意学的人越来越少,虽然目前的作品也有游客和相关公司订购,但如何传承下去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老人谈及此事,心生无奈。

4:整理好的竹材

竹编的许多作品,做到丝丝入扣才能纤毫毕现,原来这门手艺一捧就是一辈子,于绵长时光中才打磨出水到渠成的匠人手艺。老人胸怀一颗匠心,一路踏歌前行,这种坚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采访结束后,团队某同学这样谈及自己的心得。希望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加深团队成员对竹编手艺的了解;学习手艺人身上的精神;为竹编传承出谋划策、贡献绵薄之力。


上一条:社会实践:访甬城工商巨子,学创新拼搏精神 下一条:社会实践:公厕与科技相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