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宁波社科:宁波记忆 | 姚剧:古韵新声的传承与突围

发布时间:2025-05-06  来源:   作者:文/孟晓红 姜丽芳  责编:张瑞 吴艳芳  

2025年央视蛇年春晚,越剧演员陈丽君惊艳亮相。清新洒脱的扮相,婉转悠扬的唱腔,瞬间刷屏春晚直播间弹幕。陈丽君的流量带来了越剧欣赏观众的增量。但戏曲始终是小众的艺术,一些戏曲剧种专业院团甚至全国仅剩一家,被称作“天下第一团”。“天下第一团”,实际是天下“唯一”团,姚剧团位列其中。

姚剧,是滩簧类地方剧种,用余姚方言演唱,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然而,拥有近300年历史的姚剧每年平均演出200余场,受众群体和传播影响非常有限。地方戏曲如何走出地方,真正实现古韵焕新“声”,这是姚剧以及许多濒危地方戏曲剧种一直以来的困扰。

“声”入人心:田埂上长出来的乡音

到依山傍水的余姚去,读取余姚的记忆,便不得不听姚剧。

姚剧起源于明末清初,劳作停歇的人们挑着竹篮,拉把二胡,或是三弦,用最熟悉不过的余姚话,隔壁收彩礼的阿公阿婆、村口说俏皮话的豆腐西施,一串串邻里故事便带着浓浓的乡音扑面而来,这大概是姚剧最初的模样。结合民间歌舞“马灯”“旱船”和说唱艺术“雀冬冬”“白话佬”等,田间地头的说说唱唱成为节庆灯会中的演出形式—余姚灯班”形成了。得益于老百姓的喜爱,表演时间不再局限于灯节前后。灯班艺人四处演出,与苏滩、沪滩等滩簧剧种互相影响,灯班逐渐发展为“余姚滩簧”。直至今日,从历史中款款走来的百年姚剧,已然成为流淌在余姚老百姓的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挥之不去。

挥之不去的,是乡音。姚剧是会出声的年轮,姚剧的灵魂在乡音。“姚剧的唱腔带有浓郁的余姚方言特色,姚滩之所以为姚滩,是因为她土生土长于余姚。离开余姚这块土地,它就不叫余姚滩簧了。所以说余姚方言的语言特色决定了姚剧剧种的特色。”国家非遗姚剧传承人沈守良先生如是说。提到沈守良先生,还要说说一出好戏——《强盗与尼姑》。

沈守良(右)剧照 图源:“余姚文旅”公众号

《强盗与尼姑》在姚剧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上世纪80年代,就是这部戏在强手如林的第二届浙江省戏剧节比赛中一举夺冠。时隔近30年,《强盗与尼姑》重排上演。2024年,这部剧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三批经典保留剧目”。彼时饰演鲁迅的沈友良先生只是众多姚剧人的一个缩影,新一代姚剧人正用他们的声音诉说乡音,讲述着余姚故事、中国精神。

“声”难入耳:姚剧向新的艰辛

在天气转暖的日子里,姚剧迎来了时代的春寒。“男人忘记落田畈,女人忘记烧夜饭”,这曾是姚剧真实的写照,它曾如老百姓饭菜中的盐巴,离不开。但时代变了,姚剧植根的土地也在改变。日子越过越不同,只能搬个板凳看戏的日子已然不在。当百年时光掠过青石戏台,我们不得不承认,姚剧遇到了新困境。

1.难得易失是人才

姚剧发展最大的困难,莫过于人才缺乏。寻找讲乡音、爱姚剧、甘寂寞的姚剧人实属不易。姚剧传承人从第七代到第九代,报考的人数从千人落到百人。老一辈姚剧艺术家老骥伏枥,力求唱好老凤声,新一代青年演员却凤毛麟角,难以为继。学戏难,难在要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决心;难在创作要跟上时代,敢于不断推陈出新;更难在主角千里挑一,配角的落寞能否动摇那份初心。放眼大时代,姚剧要用余姚话演唱,但在大力推广普通话、余姚话渐渐失落的当下,姚剧还必须蹚过这条急流,寻找地地道道传承姚剧的接棒人。

2.新时代与老题材

从近代戏《强盗与尼姑》、历史剧《王阳明》,到现代戏《女儿大了,桃花开了》《浪漫村庄》《母亲》《童小姐的战场》《鹦歌姚》等一批批剧目,姚剧在男女爱情、家庭伦理、历史故事等题材上进行了深度挖掘。但不得不承认传统剧目“老题材”仍是“霸主”,新创剧目仍然难以撼动经典剧目地位。题材开发的创新瓶颈,影响了年轻观众的驻足。老戏迷痴迷于几个名角儿,沉醉于那唱在心坎里的腔调,年轻人尤其是不会讲余姚话的年轻人,似乎更期待姚剧故事情节能“有料”且“有趣”。

3. 酒香也怕巷子深 

剧院、礼堂、社区,一个舞台,几张板凳,就能让茶余饭后的人们欢欢喜喜。但如此简朴、传统的表演方式的的确确正在劝退当今崇尚娱乐多元化的年轻人。地方戏要走出地方,走进大众视野,就一定要听得懂。只有听得懂,才会让人感兴趣,姚剧文化的种子才会拥抱更广阔的土壤。剧场有字幕,但云端线上的人要欣赏稀有剧种怎么办?在众多线上平台如B站搜索“姚剧”,有相当一部分视频资源并未附上字幕。如何推动姚剧实现全民共享,让观众“听得懂”,还得在“云端”下功夫。

“声”“声”不息:老树新枝更著花

这是一个最“差”的时代,方言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口中失“声”,人们不禁会问,以此为灵魂的地方戏曲该何去何从。这又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文化强国”擂响时代号角,濒危戏曲获得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空前未有;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当千年戏曲邂逅数字革命。当戏曲走下戏台,走进手机屏幕的方寸之间,你我都在见证姚剧的新生。

1.立得住——内外着力,建好人才“蓄水池”

姚剧的传承之河要绵源不断,首先要向内着力,培养人才活水,探索构建姚剧“必修课+兴趣班+传承社”三级培养体系。必修课尝试将姚剧纳入本地中小学音乐或地方文化课程,利用经典唱段、方言童谣等素材开发沉浸式教学模式,打破“姚剧陌生化”壁垒,实现全域覆盖的“文化播种”。兴趣班,针对有潜质的学生深化培养,通过“名家工作坊”“周末戏剧营”等形式,以剧目排演、角色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深层兴趣。传承社作为实践层,以“姚剧传承候选人”制度为机制,与专业院团共建“校园传承基地”,“以戏带功”排演经典剧目,搭建青少年姚剧展演平台,让习得成果转化为舞台演出,蓄力姚剧人才培养。

姚剧进校园 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闻“姚腔姚韵满校园”

“必修课+兴趣班+传承社”三级培养体系的价值在于形成普及、筛选、精进的递进链条,必修课解决接触难,兴趣班突破兴趣浅,传承社攻克实践弱。三者互补联动,为姚剧传承构建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梯队。

那么,对姚剧的“怦然心动”如何转化为投身于此的“矢志不渝”?姚剧传承离不开青年接力,更离不开政府与社会“外力”的合力托举,为此,可推动“编制+”姚剧人才阶梯式保障体系:单列姚剧专属编制岗位,明确“带编入团”政策,破解人才引育结构性矛盾,化解艺校毕业生的编制焦虑。同时,构建“学徒津贴-青年演员扶持基金-非遗传承人补贴”分层激励保障链。以“学徒津贴”缓解学艺期的经济压力,避免因贫弃艺;以“青年演员扶持基金”资助创排项目,助力艺术突破期发展;以“非遗传承人补贴”强化传承担当,形成从输血到造血的姚剧人才培养良性循环系统。

入行靠机制吸引,入戏需情怀坚守。姚剧不仅是谋生职业,更是能获得尊重的文化事业。当82岁的沈守良先生仍奔走在排演厅,当《姚剧优秀唱腔选集》凝聚六代人心血出版,这份代际接力的背后,是社会对“戏剧人”的价值重估。

图源:“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网站

图源:“宁波有戏”公众号

2.唱得响——数字助力,丰富剧目“元素库”

剧本创作上,数字技术是“智囊团”。数字技术正成为编剧的“智能助手”,横空出世的DeepSeek能够助力编剧在短暂的“深度思考”后,让成千上万的经典剧本为新剧本编创效力,贡献数字智慧,国家一级编剧与本地部署的人工智能联手,强强联手必将碰撞出新的火花。

舞台呈现上,数字技术是“万花筒”。虚实结合的灯光投影与旋转舞台技术,能够实现场景的流畅切换,既降低了实体布景成本,又强化了时空转换的戏剧张力。姚剧《童小姐的战场》自2018年9月搬上舞台多次获奖,盛誉不断,就是通过构建从闺房到战场的数字布景,成就了独具时代魅力的舞台美学。借助数字技术丰富舞台呈现,提升观众代入感和体验感,势必将成为未来舞台呈现的新趋势。

《童小姐的战场》剧照。图源:“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公众号

3.传得开——媒介给力,搭建戏曲“传译器”

姚剧“传得开”,既要深耕本地,又要走向全国。

在余姚这片土地上,姚剧已深耕细作300多年,有着当地人民对她深沉的爱。要推动品牌活动长效化。近年来,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创立“姚剧文化周”“龙山之约·周末戏相逢”等系列文化品牌活动,以大型演出现场、线上展演为契机,坚持办好品牌活动,办出姚剧特色。要推动高雅艺术惠民化。持续推出周末戏院惠民票价、免费送戏等“零门槛”活动,切实让姚剧这些高雅艺术平民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受众体验到姚剧的魅力。

姚剧“传得广”,还要聚焦突破地域壁垒拥抱时代潮流,把视线投向余姚以外的更广阔天地,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好声音”。推动跨区域演出常态化。姚剧团曾携《王阳明》等精品剧目进京演出扩大影响力,也通过与越剧、甬剧的跨剧种对话提升艺术表现力,央视戏曲频道的多次展播让这个江南濒危剧种有了更多的曝光率。未来,要努力借势造势、寻找热点爆点、积极引流推广,借助新媒体助推姚剧走向更大的全国性舞台。打造数字化传播矩阵:2024年6月,借助线上自媒体平台,包括姚剧团在内的全国8家戏曲院团开展“天下第一团”非遗直播周活动,每场直播演出平均观看近6000人次。此外,还可以通过短视频推出手机竖屏版“姚剧云剧场”等方式,全面打造姚剧的数字化传播。构建定制式姚剧活态传承模式: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当下专家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探索开发姚剧活态传承相关平台、小程序,通过个性化“定制”,智能生成观众喜欢的剧本内容、唱腔风格、角色情绪,形成线上自主定制听戏、线下剧场实地打卡的立体传播网络。开发沉浸式文旅项目:探索将姚剧元素植入余姚相关古镇旅游线路,结合戏服穿戴、脸谱彩绘、身段教学等体验工坊,推出“行走中的姚剧”文化大餐,实现“文旅融合”,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让更多人爱上姚剧,爱上非遗。

如今在余姚,你仍能在古戏台看到白发老艺人教孩童甩水袖,也能在短视频平台刷到百万点赞的地方戏腔流行歌。当老年戏迷在社区文化礼堂打着节拍哼唱经典唱段时,千里之外的年轻人正通过手机屏幕感受姚剧与流行文化的碰撞火花,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振,正是传统戏曲在当代延续生命力的最佳诠释。

https://mp.weixin.qq.com/s/3nNQaLN-zW2-uEff8Eqt6g

下一条:承文脉润初心!校地携手共建文化家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