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甬派:争做甬凉使者!这支登上央视的高校社会实践团队不一般

发布时间:2023-08-19  来源:甬派   作者:郑伟 晓雁  责编:人文艺术学院-郑伟  

甬派:争做甬凉使者!这支登上央视的高校社会实践团队不一般

“通过这些可爱的卡通形象,将我们喜德的美、喜德的文化具象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喜德、来到喜德,助力乡村振兴。”8月18日晚10点,CCTV-1综合频道晚间新闻播出甬凉协作新闻,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杜莹在接受采访时说。

4F4A5

今年暑假,杜莹老师与她的“彝情艺梦入凉山”社会实践团队,第N次跨越2700公里前往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采风,发挥专业特长,争做东西部协作使者。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副县长,被群众们亲切称为“果果书记”的刘超,紧紧地握着杜莹的手,深情地说道:“感谢远道而来的朋友,更感谢你们用自己的专长,向更多人推荐我们大美凉山。”

杜莹和“果果书记”在今年4月底就结识,当时杜莹带着团队成员第一次来到凉山,在考察调研中,团队成员们无不为罹患癌症仍心系大山百姓的“果果书记”的事迹所动容。有感于彝族人民的质朴与从容,醉心于非遗工艺的精美与匠心,返甬后,团队向当地捐赠了自己创作的《漫话国宝》《妈妈别慌》等系列绘本,杜莹也参与了《大山的孩子大海的梦》公益童诗集的插画工作,与凉山正式结下了不解之缘。

528C3

在采风总结会上,团队成员们陷入了沉思:我们能为凉山做什么?我们在充满想象力的彝族图案纹样符号中看到了什么?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美术在传达什么样的群众审美意识?数千年的彝族文化在今天遍地的文创载体中又该何去何从?

带着心中的疑问,团队着手喜德县的IP设计,从每个个体视角出发,走进喜德,走近彝族,走近文化符号。在长达十多天的深挖与研究后,团队设计出一组融合各角度喜德特色的男女生IP形象。“我们在作品中加入了马牙纹、索玛花的元素,按照符号学逻辑,解读并二次创作其意蕴,融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Q版二头身卡通小人。”杜莹老师介绍,“为了更完整地呈现凉山风貌,我们又浓缩了结婚、农忙、学彝文、火把节、制作漆器、染布、马场、喂鸡、山川湖海、住房建筑等十个综合场景,IP形象也相应在动作、服饰中进行艺术夸张与调整,创作出一套凉山特色IP场景图,构成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连接。”

4E8D2

团队成员惊叹到,凉山独特而丰富的风土人情为大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7月,团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划分小组进行文创设计,从彝族特色的图案、非遗工艺、民风民俗等几个角度深入,设计扇子、冰箱贴、香薰等不同载体的文创产品。从凉山风景到民俗风情,无不透露着设计者们对彝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周旋自处的独特文化处境思考。

今年8月,团队成员再次踏上了凉山这片沃土。“最让我震撼的是火把节的现场,彝族人民身着民族服饰,点燃象征光明、繁荣与幸福的火把,让人情不自禁地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祝福,感受独特的生命力,让人流连忘返!”团队主要成员赵欣喜上眉梢。

在与“果果书记”的进一步畅谈中,团队深入了解了基层建设者们对于喜德县的未来规划及当地文旅发展的需求。双方后期将继续深入合作,从旅游路线开展规划,设计旅游手绘地图、旅游手册,创作彝族故事绘本、农特产包装设计等文创产品。凉山彝族文化是一面承接传统与现代的双面镜,团队也想用好这面镜子,结成外来旅行者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纽带,以作品之力,让凉山之美为更多人所知。

据悉,杜莹与她的团队近期正紧锣密鼓地参与公益童诗集《大山的孩子大海的梦》的姊妹篇《顺着运河来看海》的插画工作中,数十位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广告学专业学子,为富有童趣的诗歌配上精美的插画,为凉山的孩子们送去来自海边的诚挚问候。

https://ypstatic.cnnb.com.cn/yppage-share/news/share/news_detail?newsId=64e0461be4b093ab1f1a1005&type=wxfs


上一条:央视CCTV1:8月18日晚间新闻 甬凉协作|我校人文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杜莹接受采访 下一条:浙江日报潮新闻:宁波这个老师不一般,暑假她又干了件“大事”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