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3月14日:72个家族,11万字!这群大学生出了一本清廉家风家训故事集
这几天,一本清廉家风家训故事集,在宁波工程学院热传,感动了很多大学生。
创作这本故事集的人,是该校人文与艺术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的31位党员、41位入党积极分子,他们共同完成了72个家族的清廉家风家训故事采访,共11万字。
“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我们支部的党建特色品牌活动。”支部书记杨建生介绍说,学院在二月开展了清廉文化月,因为恰逢春节,他要求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利用走亲访友的机会,采访家族中的长辈,记录与清廉相关的家风家训故事。
接到这份特殊的作业,不少同学犯难了,“家族长辈都很普通,感觉没什么可讲述的。”可是,在采访的过程中,不少同学突然好像发掘出了尘封已久的宝藏,采访和写作过程变得妙不可言。
杨建生把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汇编成作品集,一共有厚厚的211页。
戴晓清同学的大爷爷是抗美援朝老兵,在“618”高地阻击战争中,48名战士消灭了200多名敌人,全排荣获集体一等功。
采访的过程,对戴晓清而言是一次灵魂洗涤的过程。采访结束后,她用《沉默是最高的功勋》为标题,饱含敬意地整理了她和大爷爷之间的对话。
“大爷爷最近看电影《长津湖》了吗?跟您当时入朝作战的场景是不是很相似?”
“看了,拍得很真实,尤其是飞机轰炸那一段让我想起了自己做联络员的时候。有两次,我在传递消息的时候正好遇上美国飞机扫射,就躲到飞机炮打不到的死角或者坑道里,班长都以为我牺牲了,把我列入了牺牲名单。你说凶险不凶险?”
“听说您入伍的时候只有十八岁,当时是什么力量鼓舞您离开家乡去打仗的呢?”
“那个时候朝鲜如果没了,就相当于把我们新中国的皮肉送到人家的牙齿下面去,毛主席说唇亡齿寒啊!哪个青年愿意自己新生的国家又遭遇战火,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战火挡在家门外,所以我就去报名了。”
“都过去了七十年,您还能记起这些事情,那为什么很少听您说起那次一等功的经历呢?”
“一等功是荣誉,但是不说有不说的道理,如果我走到哪都说我立过一等功,那这个荣誉就‘变质’了。其实我们早就习惯保持沉默了,因为当时入朝属于秘密任务,整整三年都不能给家里写信,你太爷爷太奶奶去县里都找不到自己的儿子到底去哪儿当兵了。”
“我听爷爷说您是有机会调到县里工作的,您当时为什么拒绝了?”
“我知道当时县里想要照顾抗战老兵,但是我不需要照顾。县里的工作还是需要有能力的年轻人去做,我们打仗不就是为了让年轻人的生活可以越来越好吗?”
“大爷爷,我们这是一个有关家风的采访,您有什么想对家里的晚辈们说的吗?”
“一句话,永远跟党走!要学会沉默,保持平常心,不要取得了一点功劳就到处宣扬,不要凭借一点点能力就收礼金送人情,家里的党员都要保持党性永不褪色!”
采访结束后,戴晓清感慨道:“这次的主题是‘清廉’,在我们家没有谁比大爷爷更有发言权了。他为了守住党员的清廉,数十年如一日选择保持沉默。良好的家风是能受益一生的财富,现在做一名正直的学生,将来做一名清廉的工作人员,一生都做一名合格党员。”
朱江南同学的爷爷是一名老共产党员,曾经担任过杭州市桐庐县下洋洲党支部书记。
“我在位的几年主要是完成三件大事情:改电、改水、清理村里遗留财务问题。完成了这三大件工程后,村里的百姓很感激,说我干实事,拥护我。”回忆起往事,爷爷很自豪。
当时改电的开销一部分需要村里自己出钱,大概要十五万,由于村里条件差,拿不出这十五万。为了顺利完成改电工程,爷爷悄悄从自己家拿出四万块钱先垫付了。
朱江南说,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大年三十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的时候,爷爷总是忆苦思念,让后辈们珍惜当下。“现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是我们家仍然保持生活上的节俭、工作上的正气。”
郑源同学的爷爷退休前是镇上的党委书记,疫情爆发期间,爷爷自发带领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同志,慰问志愿者。
“其实爷爷这段时间身体每况愈下,但是他没有顾及自己,反而是去关心那些不认识的人,直到疫情缓解才去医院检查。”爷爷的检查结果不是很好,住院前一天,他把党支部的党费算清,写好明细,锁在抽屉里保存好。
“最终噩耗还是传来了,整理党费真正成为了爷爷一生做的最后一件事了。”郑源眼里闪着泪花,“爷爷忙忙碌碌一辈子,清清白白一辈子。”
金诗悦同学家里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沓用皮筋绑着的整齐的粮票,里面还有几张油票肉票。直到这次采访爷爷,她才知道了这些粮票背后的故事。
“六十年代初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饥荒,每家每户都在为吃饭发愁。你必须要有‘票’才能买到东西。”回忆起从前,爷爷不胜感慨。
一次上街时,地上一捆红红绿绿的东西突然抓住了爷爷的眼球,在确认是一沓粮票后,爷爷下意识地一把捡起来揣在怀里。“我想过把粮票就这么拿回家,但是也许这一沓粮票也是某一家人过年的所有指望了,丢了粮票的人一定很着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爷爷没有把粮票带回家,而是坐在那里一直等失主,可是一直到天黑,也没有人来。接下来爷爷每天都去老地方等失主,就这样过了半个月,这一沓粮票的主人还是迟迟没有等来。
即使没有找到失主,爷爷也没有把这些粮票花出去,哪怕在很艰难的日子里也没有用这些粮票。于是这一沓粮票就一直躺在那个抽屉里,渐渐地蒙上了灰,但在金诗悦的眼睛里,它们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金诗悦同学家珍藏的粮票
应林宴同学采访的是自己的伯伯,七十年代时,伯伯在一所小学当教师,周末还在工地兼任计分员,给民工们发工分签。当时有工人私下给他塞吃的东西,希望伯伯让他们少分到一些活或者多记一点分,但是伯伯从来没有接受过这些东西,给每个人公平分配、准确计分。“当时的生活真的很苦,虽然有一份工作,但要养全家老小,很难吃饱饭,但是我坚决不会拿那些人塞给我的粮食,吃下去也会良心难安的!”
冯越悦的爷爷奶奶以前靠制作粉干米线售卖为生计,逢年过节购买的人就会特别多。有一次别的村庄的人大老远过来购买了 10斤粉干,匆匆忙忙买了就走,晚上核对时才发现多收了人家钱。以前的通讯交通都很不方便,爷爷只知道人家叫什么、在哪个村,不知道具体在哪一户,但是还是决定连夜还钱。他挨家挨户询问,终于将钱还了回去。
制作粉干老照片
张姝晶同学采访的是自己的父亲,一位普通的装潢工人。“我们这一行,其实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很多人会从中赚取一些差价。但于我而言,这一‘潜规则’已经触犯到我的工作道德底线了。”由于父亲的诚信,他在家乡的行业口碑特别好,很多老顾客都会跟准父亲,并且还会介绍许多新顾客给父亲。“虽然你的母亲经常抱怨我赚的钱少,人又憨,不知变通。但是我一直相信,人要守本分。”父亲的话和他的职业一样朴实无华,但让张姝晶非常敬佩,“我要以父亲为榜样,诚信为人。”
张姝晶的父亲
“家风是最无痕的教育。”支部成员在分享交流清廉家风家训故事时感慨道,“我们一定要把家族的清廉家风传承好,让它成为传家宝。”
https://www.thehour.cn/news/504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