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午,“城市社会治理创新:促进产教融合”论坛在宁波工程学院召开。作为宁波市首届(2016)“社科团体学术季”活动之一,该学术研讨会由宁波工程学院社科联主办、宁波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基地和人文与艺术学院承办。出席本论坛的领导、专家有:宁波市社科院(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院长、副主席于立平、宁波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宁波工程学院社科联主席冯杰、宁波市林业局局长许义平、市社科联学会处处长郭春瑞、市委政研室社会处处长唐唯、市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史斌、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广珠、宁波市委党校教授孙琼欢以及人文与艺术学院有关领导和宁波市高校的相关老师。论坛由人文与艺术学院院长沈友华教授主持。
论坛设有“城市管理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和“城市社会治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两个议题。在第一阶段,青岛科技大学刘广珠教授首先做了《全国城市管理专业发展历程及现状》的报告,刘教授追溯了城市管理专业发展历程,以翔实的数据和资料展示了该专业在全国高校的分布,介绍了该专业目前建设情况,认为城市管理专业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同时也以首届全国城市管理大赛的获奖成绩作为考察点,充分肯定了宁波工程学院城市管理专业的办学成绩。
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吴玉霞副研究员的发言主题是“产教融合的城市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她介绍了城市管理新专业的办学思路,首先要牢固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开放办学,整合校内校外办学资源,进行协同创新和跨界合作,把课堂搬到城市社区,把行业专家请进课堂,把科研案例植入课堂教学,结合全员导师制、学生科研团队、实践教学基地等载体,形成了教学相长、文理交融、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目前该团队积极探索“协同育人”的新型育人模式已显示初步成效,学生承担大学生科研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3项,在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得省级一等奖,2016年教学团队还获得了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论坛第二阶段,宁波市林业局局长许义平发言主题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几个问题”,他结合自身多年来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分析宁波市社会治理创新的典型案列,在理论上对宁波市社会治理创新进行总结,认为实现社会治理创新政府要放权给社会,形成党委政府、社会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
宁波市委政研室社会处处长唐唯作了“宁波创新社会治理的探索实践”发言,唐处长以丰富的案例介绍了目前宁波市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包括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探索依法治村的“宁波样本”、 激发社会活力创新服务管理方式、加强基层骨干队伍建设、运用保险创新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等等,既有政策创新,也有具体治理方式创新。
市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史斌副研究员的发言主题是“十三五”时期加快宁波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他认为对经济新常态的判断,是分析“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最根本的出发点,宁波社会发展要重视社会事业与结构调整的有效联动,以体制改革作为适应“新常态”的重要抓手;重视社会保障与转型升级的有效联动,以促进消费作为适应“新常态”的重要举措;重视社会治理与和谐稳定的有效联动,以精细治理作为适应“新常态”的重要突破;重视社会服务与政府转型的有效联动,以共建共享作为适应“新常态”的重要保障。
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吕瑾副教授作了“城市内涝灾害实时监测与应用研究——以宁波市为例”的主题发言。她从时间分布、空间分布、结果特征、影响扩散特征,总结宁波市内涝灾害特点,认为宁波市内涝灾害兼有直链式扩散、直链发散式扩散、循环式扩散和发散集中式扩散四种类型,并以直链发散式扩散类型为主;各个次生事件由多个因素造成多个结果。接着分析了内涝管理现状,包括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国内外内涝灾害管理经验,并结合宁波实际,提出了加强宁波市城市内涝管理的对策建议。
宁波市委党校孙琼欢教授作了“强镇扩权背景下县镇权力配置、运行的偏差与优化”的发言,她认为强镇扩权的核心内容即通过放权,赋予试点镇与县级政府相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但从其权力下放过程来看,县镇之间的权力配置和运作与现实需要、制度文本之间均存在着偏差。引发权力下放中县镇权力配置、运行偏差的原因不仅有放权的法律限度、更有其利益动机及其所契入的地方治理权力架构等。优化强镇扩权背景下县镇两级权力配置及其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以完善的分权制度安排为主要手段,以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为补充,改善包括分权逻辑、放权原则、考核体制、机制在内的整体性制度设计。
本次论坛的两场发言较好地实现了将城市社会治理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进行有效衔接和融合的目的,也促进了政府、研究机构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