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实验室好高大上啊!”“我不是设计专业的,可以来实验室学习吗?” 9月初揭牌的吴志强城市生活创新实验室吸引了宁工众多师生的关注,近日来不少师生慕名而来,工业风的创意开放空间、先进齐全的仪器设备……都让大家赞叹不已。
“吴志强院士是我的恩师,感谢老师对学院发展的大力支持。”谈起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人文与艺术学院院长助理、实验室执行主任王建立对恩师的敬慕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21年4月,在校长邵千钧带领下,宁波工程学院一行前往省外多所高校招贤纳士,谋求发展新思路。4月12日,邵千钧一行访问了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吴志强院士见面洽谈。吴志强院士一直心系宁波发展,并多次到访宁波为这座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空间建设建言献策。双方相谈甚欢,提到建设城市生活创新实验室的意向,一拍即合。

邵千钧一行与吴志强院士洽谈实验室建设
有了初步构想,实现从0到1的突破并非易事。实验室的落地历经三个阶段,筹划、立项和装修建设,历时一年多建成。“虽然筹建过程一波三折,但是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院领导班子团结一心,工业设计系老师努力拼搏,最终有了今天的成绩。”吴志强城市生活创新实验室的牵头发起者之一、人文与艺术学院吴玉霞院长介绍道。
从同济大学回来后,人文与艺术学院领导班子第一时间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商讨实验室筹建方案,并向分管实验室副校长徐可明做了汇报。徐可明对筹建工作高度重视,并就方案提出了很多建议。“从4月14日的第一版筹建方案开始,团队前前后后修改了10多个版本,最终校长办公会议顺利通过,成功立项。”吴玉霞感慨道。
人文与艺术学院的师生们一步一个脚印,全身心投入到实验室建设之中。如何搬迁已报废的大量杂物,为实验室建设腾出空间?如何将有限的建设经费用在刀刃上,获得最好的效果?如何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保质保量完成工期?这些都是贯穿建设始终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到外墙面洞洞板,小到一个开关插座,我们都进行了精准的预算;在设计风格上,参考了MITMedia Lab、Google实验室,打造工业风的创意开放空间……”吴玉霞说。堆积如山的报废杂物一点一点减少了,崭新的家具和设备一点一点增加了,从地板到天花板都焕然一新了,实验室每一点变化都让建设者激动不已。

吴志强院士和师生们在新建成的实验室合影留念
吴志强院士对实验室建设非常关心,对待工作倾情投入,往往深夜了还在和王建立等人商讨建设方案。每每有突破性的方案,王建立都会独自驱车奔波于沪甬之间,请吴志强院士给予悉心指导。“看到实验室一天天建成,内心是充满成就感的,希望老师和学生们能够持续地在实验室中创造自己的价值。”王建立对实验室建设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倾注了满腔激情和热爱。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经历了重重困难,大家困惑纠结过,为了许多细节激烈争论过,甚至推翻重来过。“不过现在看来,这一切都值得。”看着崭新的实验室,王建立淡淡一笑。
吴志强城市生活创新实验室起点很高,是WUPEN世界规划教育组织、宁波工程学院联合成立的创新性组织。实验室由数字空间(人机交互实验室、电子设计平台)、物质空间(3D打印平台、机械工坊)、创新空间、智慧教室、展厅、作品陈列室、用户访谈室、会议室等组成。谈到实验室的发展和规划,师生们都信心满满,满怀期望。
“实验室将重点开展建设美好智慧城市生活的研究,希望通过跨学科的教育和合作,以设计创新为驱动力,为未来人类构建美好的三元(物质、社会、数字)融合的城市生活。”王建立说。该实验室是一个以学科交叉、开放创新为主题的共享空间,将构建基于数字空间、物质空间、创新空间的DOI产、学、研综合实验平台,从大设计的角度综合地去解决城市生活中的问题,为未来城市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学生团在创新实验室头脑风暴
高晨晖老师是实验室主要参与建设者,谈到实验室,他如数家珍:“新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帮我们打破课程的边界,这是一次有趣的尝试。”实验室将以项目制的方式进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科竞赛、创业孵化等活动。不同的学科背景,都可以在这个实验室孵化并实现创新的想法,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对管理组织及协调能力的实战演练。

城市生活创新实验室IP
师生们还设计了实验室的专属IP,一个穿着圆鼓鼓帽衫的可爱小插座,寓意着培养出的学生都是插座式的人才,自带技能插接到不同的团队中。实验室成员楼羽馨同学说:“就像吴志强院士讲的‘努力托举学生,让学生都能够点亮天空中的繁星 ’一样,我们也希望能够和实验室一同拼搏、成长,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