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艺术学院
 首页 | 学院概况 | 教学工作 | 科学研究 | 党务思政 | 学生工作 | 实验中心 | 大学生艺术教育与活动中心 | 相关下载 | 招生咨询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文章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杜莹上榜“浙江好人”! 来,听听她的“彝情艺梦”!
2024-01-10 17:54 人文学院 

杜莹,我校人文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既是老师又是母亲的她巧用“动漫+百科”方式解码传统文化,创作《漫话国宝》,向未成年人讲述国宝及其背后的故事,发行量超100万册,面向84个国家65000多所图书馆输出中国传统文化。她带领团队创作43部优秀图书,与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典籍博物馆等合作开发文创产品近百件,其中“夏小满—文博历史新表达的创新者”斩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最佳创意奖。她的事迹被CCTV-1、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她曾获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宁波好人等荣誉。

1月10日由省委宣传部和浙报集团联合推出的“浙江好人榜”2023年第四季度名单揭晓,杜莹登上“敬业奉献”子榜。在不久前,她带领的“彝情艺梦入凉山”社会实践团队以专业特长助力喜德文旅发展,被团中央评选为“2023年‘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下面,就请你和小编一起走近杜莹和她团队跨越2700公里、创作一款IP、生成27款文创产品、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过程中,那些真实而温暖的人和事。



故事缘起于为乡村振兴做点什么?

“我们是不是可以做点什么?”2021年4月,浙江宁波与凉山正式开启新一轮的东西部协作,“组团式”帮扶助力共同富裕,有感于这“山海协作”的伟大工程,宁波工程学院“彝情艺梦入凉山”社会实践团队正式成立,对接喜德县,正式开始他们的实践之路。“感谢远道而来的朋友,希望你们用自己的专长,向更多人推荐我们大美凉山。”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副县长,被群众亲切称为“果果书记”的刘超,紧紧地握着团队负责教师杜莹的手,深情地说道。去年4月底,杜莹带着团队成员第一次来到凉山,与“果果书记”就此结识。



“凉山彝族文化是一面承接传统与现代的双面镜,团队也想用好这面镜子,结成外来旅行者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纽带,以作品之力,让凉山之美为更多人所知。”在与“果果书记”的进一步畅谈中,团队深入了解了基层建设者们对于喜德县的未来规划及当地文旅发展的需求。接下来,团队成员带着好奇展开了考察调研,一行几天,既有感于彝族人民的质朴与从容,又醉心于非遗工艺的精美与匠心,更有感于罹患癌症仍心系大山百姓的“果果书记”的动容事迹。一颗以设计激活彝族文化的种子在每位队员的心中悄然埋下。返甬后,团队向喜德捐赠了自己创作的《漫话国宝》《妈妈别慌》等系列绘本,杜莹也参与了《大山的孩子大海的梦》公益童诗集的插画工作,与凉山正式结下了不解之缘。


贰 入目皆诗画,彝族风情催生喜德IP

“为喜德打造特色IP!”他们有了第一个目标设想。去年暑假,杜莹老师与她的“彝情艺梦入凉山”社会实践团队,几次跨越2700公里前往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采风,团队在杜莹的带领下走进凉山开展调研走访、采风体验,深入了解喜德县丰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本地文化,挖掘它们特有的文化符号,通过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在充满想象力的彝族图案纹样符号中看到了什么?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美术在传达什么样的群众审美意识?数千年的彝族文化在当下遍地的文创载体中该何去何从?……一连串的问题,始终萦绕在杜莹和团队成员的心头。



在当地人的带领下,团队前往母语广场、小相岭、建昌古城、邓公馆等风景名胜区,参观彝族民居了解当地建筑特点和居住习惯,体验凉山马铃薯、喜德阉鸡等特色农产品,观看斗牛、摔跤、对歌、选美等民俗活动和漆器制作过程,搜集特色纹饰和纹样,以及对喜德县周边的农田、自然风貌等进行实地考察。一幕又一幕、一景又一景,从眼睛的赞叹到情感的共鸣,镇上的人文风光和民族风情在一步步地激发着他们的创作灵感。

采风总结会结束后,带着心中萌发的那颗“种子”,团队着手喜德县的IP设计,从每个个体视角出发,走进喜德,走近彝族,走近文化符号。

“IP形象将承载凉山喜德县对外传播的全县面貌,所以我们的设计思路势必要与喜德的民族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我们在作品中加入了马牙纹、索玛花的元素,按照符号学逻辑,解读并二次创作其意蕴,融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Q版二头身卡通小人。”凉山独特而丰富的风土人情为团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在长达十多天的深挖与研究后,团队设计出一组融合各角度喜德特色的男女生IP形象。



叁 “出圈”央视,喜德刮起“最炫民族风”

文化IP有了,怎么样让他们把优秀的彝族文化呈现好,让更多人更完整地了解凉山风貌?这成了队员们下一个要实现的目标。

“何不打造一个IP综合场景呢?”一个大胆且兴奋的想法让他们找到了思路。

团队结合实地调研的场景着手设计,浓缩了结婚、农忙、学彝文、火把节、制作漆器、染布、马场、喂鸡、山川湖海、住房建筑等十个综合场景,IP形象也相应在动作、服饰中进行艺术夸张与调整,创作出一套凉山特色IP场景图,构成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连接。



去年8月,团队应邀参加凉山彝族火把节。再次来到凉山喜德,一系列IP场景图被大范围地应用在了喜德县的大街小巷中,路灯上都装上了印有不同IP场景图的展示牌,火把节现场周边更是围满了IP场景图的大型展板。还有“小喜”与“小德”的IP形象出现在了火把节的宣传以及各类物料上:入场券、座次表、节目单、地图乃至大银幕上都能看到“小喜”与“小德”身影。



“通过这些可爱的卡通形象,将喜德的美、喜德的文化具象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喜德、来到喜德,助力乡村振兴。”火把节上,团队实践成果吸引了中国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杜莹出现在CCTV-1综合频道晚间新闻中接受采访时说出团队的心声:“希望团队设计的喜德县IP形象的延展与应用能带来一定的文旅流量、产品受众群,在发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以时尚潮流、现代化的方式进行彝族文化的传播,让更多受众了解彝族,了解喜德,来到这片美丽的土地。”


肆 心相融,再挖掘,推出文创新“顶流”

“在与喜德县与当地人共庆火把节时,我感受到了我内心深处与喜德、与凉山的链接也在一点点地加深着,在我耳边流转的清脆银饰声、由彝语音调串联起的野性之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美丽裙摆,还有几欲将浓厚的夜色烧化的彝族之火……让人怎么能不喜欢这个掩藏在群山身影下的宝藏之地……”团队主要成员金久人在实践心得中这样描述对喜德的印象。



“沉浸式”的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也逐渐对喜德倾注了深厚感情,与“果果书记”初遇时那颗萌芽的文创“种子”在这片热土上承接彝族民俗的甘霖,迎上特色文旅的日光,有了“破土”之力。“文旅的发展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喜德,我们可以继续推出融合当地文化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的文创礼品,让它们与每一位远道而来的人邂逅,将这份独特的文化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团队对喜德的文创衍生的探索并没有止步于此,在推出IP形象的基础上,团队还提取彝族三原色,以符号学、形状文法等方法再设计马牙纹、索玛花等元素,应用于盲盒、游戏棋等多元文创新载体,共设计了27款文创产品,得到了当地政府肯定并逐步推广市场化。同时团队结合喜德县文旅资源,规划了喜德主打旅游路线,并设计了“喜德·得囍”地标墙、景点打卡印章和喜德景点集邮水壶,通过这三款文创产品将喜德几大景点串联,以游戏的方式引导游客,引发链条式社交传播,带动联动性旅行效果,以文旅助力喜德经济发展。


伍 甬凉协作路,青春芳华一路生花

现在,杜莹与她的团队制作的公益童诗集《大山的孩子大海的梦》的姊妹篇《顺着运河来看海》的插画也已出版,并公开发售3000余本,数十位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广告学专业学子,为富有童趣的诗歌配上精美的插画,为凉山的孩子们送去来自海边的诚挚问候。



宁波工程学院“彝情艺梦入凉山”社会实践团队,跨越2700公里,前后6次来到喜德县走访调研和采风,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以专业特长重塑喜德文旅形象,助力喜德县乡村振兴。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宁波工程学院依托学科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的一个生动缩影,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从学校走向基层,从课本走向实践。心怀国之大者,展现青春担当,以实际行动主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正在发展中的乡村积极打造能够凸显本土特色的IP,同时探寻文创赋能的长效机制和乡村文化的落地运营,为乡村振兴贡献应用型高校师生的绵薄之力。

关闭窗口

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201号姚锦华教学楼
电话:0574-87616085  邮编: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