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网讯 3月28日,海曙区后隆村和许岩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来自宁波工程学院和浙江药科职业大学的师生们。他们用实地研学、诗歌追思、艺术展演等形式跨越时光,致敬岁月中的李敏烈士。

李敏,原名李雅琴,1923年12月出生于宁波镇海。194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到鄞西樟水区启明小学,以教书为掩护从事抗日工作。1943年春,担任中共樟水区委书记,奔走于许家、岩下、蜜岩等村,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斗争。同年秋,她调任中共鄞江区委书记,继续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斗争。1944年2月21日,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偷袭鄞江后隆村,李敏不幸被捕牺牲。人们赞誉她是“浙东的刘胡兰”,她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浙东人民。
在后隆村,伫立在李敏烈士牺牲的土地上,海曙区文化特派员陈微微以史料为引,将师生带回1944年的悲壮场景,市文化特派员侯丽娜带来原创指导话剧《信仰的丰碑》,让李敏烈士的信仰之力,在青年学子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在许岩村,宁波工程学院的师生们为大家呈现了李敏烈士作为博文小学教师开展革命工作的事迹,彰显了“浙东刘胡兰”的信仰光辉。陈微微引领学生齐诵原创诗歌《不朽的英魂——致李敏烈士》,仿佛看到李敏坚毅的目光穿透岁月长河,与新时代的青春炽热相撞,激荡出信仰传承的星火,与党群服务中心内“人民服务”的标语,成为红色基因的生动延续。
从后隆村的血色记忆到许岩村的实干图景,以红色足迹串联起历史与现实,学子们以脚步丈量信仰,用创作诠释传承,在历史与当下的交汇中,用跨越时空的方式致敬岁月中走来的李敏烈士。

“此次以艺术联建和清明时节为契机,我们做了村和村的联动,整合了李敏烈士的工作足迹和牺牲的事迹,采用了多种艺术形式,让历史的记忆可感可叹。这也是我们对乡村红色文化传播全新的探索,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红色精神,通过更多鲜活的表达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副书记、市文化特派员邵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