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网讯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丝绸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丝绸是一种高贵的织物,也是绚丽的艺术品……”5月28日下午,一场别出心裁的“古法织布体验”主题党日活动在阳明书院进行,吸引了人文与艺术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20余位成员前来参加。

图1主讲人讲解纺织的历史由来
手工织布在中国有着数千年历史,曾在中国纺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夏布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由于制作工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72道大小工序,使得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濒临失传。
活动伊始,文管202班崔柏硕将黄道婆的传说娓娓道来,为大家讲述“土布纺织”的前世今生。他带领同学们了解古代纺织工具的更迭演变,欣赏布的经纬和图案的排布,读懂绚烂丰富的中国织造之美。

图2主讲人耐心教授织布技巧
在文管202班孙宇婕的耐心指导下,大家逐渐掌握了基础的织布技巧,开始在传统的织布机上跃跃欲试:将棉线来回缠绕在梭子上,转动综使经线卡到齿梳中,用右手把带着纬线的梭子穿过经线最大开口后,左手接住梭子。经线上下交错,右手轻轻推齿梳压紧纬线,以保证布的密度。如此左右交替进行,几番重复操作后,一块带着“中国青年”字样的布就慢慢成形了。

图3参与者织布作品合影
通过亲身体验,大家在梭来梭往的经纬交织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探索织造之源,体验织造之趣,深刻感受来自千年前的札札机杼声,缕缕丝帛情。文管202班的周肇莹在活动结束后仍然意犹未尽:“一匹好布的成就离不开“织布人”采棉纺纱、理纱梳经、编缯织布、着色染色的匠心独运,而我也在慢织细作的体验中,仿佛回到男耕女织的年代,体会到了先贤的勤劳与智慧。”城市201班郑凯文感慨道:“如今手工织布这项民间技艺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积淀、一种文化遗产,意义与实用并存。作为大学生党员和新时代青年,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