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艺术学院
 首页 | 学院概况 | 教学工作 | 科学研究 | 党务思政 | 学生工作 | 实验中心 | 大学生艺术教育与活动中心 | 相关下载 | 招生咨询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文章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人文风采>>正文
社会实践:宁波长面,融进了时光的老味道
2018-07-20 10:52 文、摄/程诗雨 

校园新闻网讯“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耐心、专注、坚持是一个手工匠人所必备的特质,寻找匠心,我们一直在行动。倾听故事,传承手艺,7月17日,“一人一艺一传奇”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鄞州五乡采访了长面艺人。

做面辛苦事

时光是最好的见证者二十五岁的青春年华到六十五岁的两鬓微霜,史国良老人已经做了四十年的长面了。

“当年是跟着生产队的老师傅学做长面,我是师兄弟中年纪最大的一个,却也是唯一一个坚持做下来的。”老人对着主访人感慨道。做长面是一件辛苦的事,要每天半夜起床观察天气的温度、湿度,如果条件满足,才可以做面,如果条件不符,那就只能推迟。

长面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用料上需选用精白面粉、植物油、食盐,而后还需要经过和面、闷缸、搓粗条、搓细条、盘缸、闷箱、上架、拉长、分面、晒面、收面等十七道工序。这十七道工序一道都不能出岔,一旦其中一道出了问题,之前所有的努力便付诸东流,最终做出的长面也会口感欠佳。

放在柜子里等待拉丝的长面

旧时光里的故事

时光荏苒,但那段艰难岁月却在老人的记忆中闪闪发光。他向主访人娓娓道来。当年老人学成出徒之时,物资还很紧张,那时候买面粉十分不易,为了能买到面粉,老人四处奔波寻找。当知道在十多公里外的梅墟有面粉时,他一个人拉着拉车徒步把面粉运回来。“这么辛苦也是值得的,我做出来的面大家都赞不绝口!”老人沟壑纵横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后来,随着条件逐渐改善,面粉的供应已不再是问题,但老人却更加辛苦了。每个月,他和妻子都要做三千多斤的面。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老人的院子时,老人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四十年后的今天,我国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老人做面也轻松了不少,以前在下雨时需要舍弃的面,现在也可以通过空调来调节湿度,减少浪费。时光一点一滴,老人院门前的小河也涨涨落落四十载,沉淀下来的是长面的纯熟技艺和对长面手艺浓浓的化不开的羁绊。

正在拨面的老人

3  晾晒中的长面

融进了时光的老味道

长面的制作工序有讲究,煮法也有讲究。先将长面放在沸水中煮熟,然后用热水冲洗一下,放在碗里候用,这个过程叫“拔汤”,“拔汤”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把长面内的盐分去掉,让面条的口感更佳;二是清洗。将“拔汤”后的面条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红糖水中,一碗最简单的红糖长面就完成了。红糖长面甜而不腻,丝滑爽口,软硬适中,加上桂圆和鸡蛋,最适合坐月子的母亲食用,具有养血益脾、补心增乳的作用。老人过寿也有吃长面的习俗,寓意健康长寿。

史国良老人做的长面细致而味佳乡亲们都赞不绝口长面里不仅融入了老人四十年的匠心技艺,更了时光的老味道

图4  红糖长面

永不湮灭的传承

现在手工长面制作技艺已经被列入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对于匠人来说,长面不仅是养家糊口的工具,更是有着对长面技艺的敬畏、执着。秉持着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每一个细节,不断追求长面的完美和极致。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最原汁原味的长面。

如此独具的匠心美味的长面不管时代变迁必将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种一人一艺一辈子的工匠精神正是时代所需的。

通过本次采访,团队成员增长了见识,原来看似简单的长面制作也有很多讲究,晒、煮、拔、洗每一道工序都有独到的做法。老艺人一做就是几十年,一坚持就是一辈子,吃过的路,受过的累,对于生活在小康时代的我们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希望团队成员能够在长久实践中耳濡目染,学习老艺人身上的匠人精神。此外,希望通过我们的活动促进社会各界对长面技艺的关注,推进鄞州区长面技艺的创新发展。传承,我们一直在路上,从不停息,那些在时光里熠熠生辉的优秀传统技艺将永不湮灭代代相传。



关闭窗口

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201号姚锦华教学楼
电话:0574-87616085  邮编:315211